梵天,梵文Brahmā的意译,佛教语。梵”的意思是“清净”、“离欲”。色界初禅天之一。按初禅共有三天:大梵天、梵辅天和梵众天。
印度教创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奥义书哲学的抽象概念终极实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话的生主。传说梵天是从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里孵化出来的,或者是从毗湿奴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然后他开始创造世界万物。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罗门祭司装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莲花上或乘骑天鹅。梵天居住在迷卢山,他创造的辩才天女萨拉斯瓦蒂(Sarasvati)是他的神妃。梵天原来是婆罗门教至尊的主神,但在佛教盛行时期却曾与吠陀主神因陀罗(帝释天)一起屈尊为佛陀的胁侍,而在印度教盛行时期梵天也经常降格为毗湿奴或湿婆的附庸。
印度教主神梵天
梵天
大梵天是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他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于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以太五要素,再以后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出现了人、语言、情欲、愤怒、欢乐、忏悔,他又从自己的心、手、脚中生出十个儿子(也有说七个或二十一个),连妻子文艺女神也是从大拇指上生出来的。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他的子孙又分别生出天神、凡人、妖魔、禽兽以及宇宙间的万物。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大梵天因此被称为“生主”。
大梵天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又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因为它善恶不分,许多恶魔经常得到他的纵容,为害人世。大梵天长着四个头,面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四个头象征四部吠陀、四个种姓和四个时。他有四只手,分别拿着“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和念珠(或钵)。有时拿一个长柄琵琶,坐在莲花宝座上或乘由七只天鹅拉的车子。大梵天还兼管文艺和智慧。因此又被称为“智慧之神”。
梵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后,有时是释迦的右胁侍,手持白拂尘。他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为一面双臂,手持莲花、拂尘。也有三面双臂像。四臂像则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莲花、澡瓶、拂尘(或鉾)等,还有一手作施无畏印。梵天形像被汉化后,多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莲花。在水陆画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华贵的中土帝王模样,身后有辅臣簇拥。
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创造神,与湿婆( Shiva)、毗湿奴(梵Vishnu )并称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三大神。佛教将其列为色界之初禅天。一般分为三种,即梵众天、梵辅天与大梵天),总称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人民、梵辅之辅弼臣。
又通常所称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称梵王,名为尸弃或世主。印度古传说中,为劫初时从光音天下生,造作万物,佛教中则以之与帝释天同为佛教之护法神。释尊曾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下降此世时,梵王为佛之右胁侍,持白拂;或谓是梵天与摩罗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长为一由延半,寿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密教将其列为十二天之一,守护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莲花、数珠,左手执军持,作唵字印,乘七鹅车,戴发髻冠。又供养大梵天之修法,称为梵天供。[大智度论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大日经疏卷五、中论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记卷四]
印度教三大主神 之 毗湿奴
毗湿奴Vishnu
毗湿奴 (Vishnu)
毗湿奴
毗湿奴又译遍入天、毗搜纽。毗湿奴是叙事诗中地位最高的神,掌维护宇宙之权,与湿婆神二分神界权力。毗湿奴和神妃吉祥天住在最高天,乘金翅鸟。通常以‘四臂’握着圆轮、法螺贝、棍棒、弓的形象出现。其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 (责任编辑:zhouman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