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的内容复杂,包罗万象,印度古代史诗和往世书中重要的传说故事几乎都出现或被提到。
目录
1 简介
2 时代背景
3 文化遗产
4 思想内涵
5 传承方式
《摩诃婆罗多》 - 简介
印度古代史诗。常和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以与希腊 荷马的两大史诗相比。但是在印度古代传统的文献中,两者往往不算做一类;《罗摩衍那》是诗,而《摩诃婆罗多》是历史传说,与往世书同属一类。《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显然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一般说它有10万“颂”(诗节),曾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摩诃婆罗多》 - 时代背景
《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它的成书年代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从吠陀时期的婆罗门教转化为史诗时期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时代。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是一个历史悲剧。
《摩诃婆罗多》 - 文化遗产
这部史诗的成书过程是印度古人汇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方式。这部史诗本身就宣称道:“正法、利益、爱欲和解脱,这里有,别处有,这里无,别处无。”也就是说,这部史诗的内容囊括了人世间的一切。因此,这部史诗成书后,在印度古代被奉为“第五吠陀”,也就是被奉为“圣典”。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 毗耶娑吠陀》)是吠陀时代的“圣典”,而《摩诃婆罗多》则是史诗时代和古典时代的“圣典”,即“第五吠陀”。了解了《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也就基本了解了印度教传统文化。所以,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
《摩诃婆罗多》 - 思想内涵
《摩诃婆罗多》共6卷
史诗所写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族内争,而是显著对立的两类统治者的斗争,是弱小对强暴、受侮辱损害者对加侮辱损害者、遭遇流放迫害因而接近人民的贵族对高踞王位骄横残暴的贵族的斗争。基调是颂扬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坚战公正、谦恭、仁慈,而难敌贪婪、傲慢、残忍。难敌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连俱卢族内一些长辈也同情和袒护般度族。史诗表现了人民在乱世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是由暴虐的君主统一天下的愿望。当然,史诗也是忠于现实的,它描写每逢大战关键时刻,般度族都是在黑天支持下采用诡计取胜的,因而使他们减却光彩。这说明作者对统治者的认识是清醒的,并未违背生活真实而一味进行美化。 (责任编辑:梦仙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