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梦仙庵
当前位置: 梦仙庵首页 > 宗教信仰 > 道教 >

《老子想尔注》与五斗米道

时间:2015-12-10 10:21来源:未知 作者:zhoumanxiang 点击:

老子想尔注

东汉灵帝光和年间 (公元178—184),汉中五斗米道(天师道)兴起。据《后汉书·刘焉传》、《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五斗米道“使人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这就是说,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信奉的主要经典,教徒们都要诵习。《老子五千文》即《老子道德经》,因经张鲁定本为五千宇⑴,故名。《老子想尔注》便是当时五斗米道祭酒宣讲《五千文》的注解本。

但,此经注在唐代还稍行于世,五代犹偶著其目,宋以后便声销迹绝,沦佚无闻。所以后世便无从了解《老子想尔注》这一秘典的内容,亦无法弄清早期道教中五斗米道 (天师道)在教理教义方面的具体情况了。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老子道经上想尔》在敦煌莫高石室遗书中重现,世人才得以重睹此经注,从而也才能直接了解五斗米道(天师道)的信仰与理论。拙文拟就历代著录此经注的情况、经注作者、经注所反映的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思想、经注在传授经戒中的地位等问题,归纳一点资料,并谈一点认识。

一、历代著录情况与沦佚原因

在史籍中,著录《老子想尔注》最早是在唐代。唐高祖时国子博士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 ·序录》中有《想余注》二卷。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外传》,列古今笺注《道德经》各家中,录“《想尔》二卷”。唐玄时张万福所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道德经目中列有“《想尔注》上下二卷”。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不著录。五代,杜光庭撰《道德真经广义》,叙历代诠疏笺注,其中列有“《想尔》二卷”。到了宋代,谢灏撰《老君实录》、彭耜撰《道德经集注杂说》、董思靖撰《道德经集解》都只是引杜光庭之说为据,说注者中有“汉张道陵《想尔》”,显然他们都没有见到过《老子想尔注》。到了清代,侯康、姚振宗、曾模诸家,补后汉三国艺文志,也都只是依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著录“《想余》注二卷”⑵,显然更是未见其书,而以误传误。这说明《老子想尔注》在唐代是存在的,宋代则似有所闻,而见者甚少,元代、明代以后则更无人见过,显然其书已亡佚了。直到敦煌莫窟山洞中所藏数万卷古经书文献被道士王圆箓发现,《老子道经上想尔》才重现于世。不过原件已被英国斯坦因掠走,现藏伦敦博物馆。我们现在见到的只是影印件而已。据近代学者王重民、饶宗颐考证⑶,原件为六朝(公元420—589)写本。卷末题《老子道经上》,下注“想尔”二字分行。起“则民不争亦不盗”,迄“悉皆自正矣”。亦即注起“使民不争”,终“天下自正”,基本上是《老子道经》(即上篇)的注释本。注文与经文连书,既不用字体大小相分別,也不分章次,每章亦不起行,全部共五百八十行。据学术界考察,北宋时有僧人为逃避西夏兵燹,将大量古经书文献藏进了莫窟千佛洞的山洞里,一藏千年,始重问世。幸好《老子道经上想尔》亦在藏书之列,否则连这一孤本也绝迹了。

为什么《老子想尔注》会在社会上渐次沦佚了呢 ?我认为其原因有五:(一)《老子想尔注》是五斗米道授道演教的秘典,只在教内传授,未在社会公开流传,知者甚少。正如《魏书·释老志》中所说:“张陵受道于鹄鸣,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不得辄观。”只在少数人中秘传,当然易于散失。(二)由于《老子想尔注》是以神仙炼养之说解释《老子》,杂以巫术,故颇多隐秘,特别是多处谈及“实髓受精”之方术,在社会上多有微词,造成知者秘而藏慝,反对者加以抨击、禁阻。(三)《老子想尔注》中有诋毁儒学、贬抑孔丘的内容,认为“其五经半入邪,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邪耳”,“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后贤”。这种与儒家相抵触的著述,也当然会被社会所排斥。(四)北魏道士寇谦之改革道教,认为“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系三张伪法,“大道清虚,岂有斯事”⑷,他提倡道教“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经寇谦之“清整道教”,道教发生了变化,因《老子想尔注》倡导男女合气之术,故亦属伪法之书,不合清虚之道,在北天师道中被排斥,而渐被扬弃。(五)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目的既在抬高《老子道德经》的地位,也在于统一对经文的解释,排除异见,所以唐以后《老子想尔注》浙被忽略,而终至寂然无闻了。 (责任编辑:梦仙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