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行“真道”:《想尔注》中宣扬自己所信行的道乃是“真道”。《道德经》中只提“道”,并无所谓“真道”,那么“真道”的含意是什么呢?《注》中说:“当求善能知真道者,不事邪伪伎巧”。又说:“是故绝诈圣邪知,不绝真圣道知也”。“真道”即“真圣道知”。因为儒道相绌,由来已久,《注》中说:“其五经半入邪,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邪也”,毁儒家为“诈圣邪知”,故自誉为“真圣道知”,或称“真道”。“真道”的内容是什么呢?“真道”所讲的道,一是“天道”,二是“生道”。所谓“天道”,归根结底是要人们“畏天神”。《注》中说:“天察必审于人,皆知尊道畏天神”,因为上天在察审着世人,所以必须知道“尊道畏天神”。所谓“生道”,即求长生仙寿之道。《注》中说:“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归志于道,唯愿长生”,“道人求生”。认为“欲求仙寿天福,要在信道”,否则“罪成结在天曹”、“人非道言恶,天辄夺算”。总之,“行道者生,失道者死”。所谓“真道”,不外乎神仙家之术说而已。
(3)、务从道诫:《想尔注》特别强调信道必须奉守道诫,全文提及道诫逾三十多处。如《注》中说:仙士必须“信道守诫”、“尊道行诫”、“自威以道诫”、“人欲举动,匆违道诫”、“结志为生,务从道诫”。认为奉守道诫则“故与生合”、“可长处吉不凶”;否则“故令不久”、“道即去之”。《想尔注》中说:“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所谓“道诫”, 即道君对人所降的警告、文告之意。是用来规人之心以约制其行为的。“道诫”,最早见之于《太平经》,如“虚无无为自然图道毕成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有过死谪作河梁诫”、“衣履欲好诫”、“不孝不可久生诫”等等。《想尔注》中亦列有“道诫”,如:“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人欲举动匆违道诫,不可得伤王气”;“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故道诫之”等等。《想尔注中“道诫”要义与《太平经》同。至于由“诫”而发展的“戒”,即戒律,天师道最早的可能是《想尔二十七戒》。
(4)、积善功以通天神:《想尔注》在社会思想方面提倡封建道德,在信仰方面则提倡行善、积善。宣扬“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不能积善行,“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不知也”,便“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如能积善功,“则其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既救之”,可以复生而长生仙寿。所谓“善”,即慈、孝、仁、义、诫、信等封建道德观念,如:“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
(5)、积精成神:《想尔注》宣扬三大要义,一为“奉道诫”,二为“积善成功”,三为“积精成神”,成神便可获仙寿。何为“精”?《注》中说:“万物含道精”,“有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认为宇宙万物之本体为“道”,万物靠它而有生命,是内含的精华之物,或称“道精”,或称为“气”,总之是“道”所表现的一种形态。“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精结才能有生命,故“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这个“精”便是造成生命、维持生命的要素。又认为“人为精车”,结精便为神。“神”是指精神,《注》中说:“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即精存便有生命力,精失则生命力竭尽。既然结精可得“生”,长宝其精,则得长“生”,长生便是长有“神”,所以说“神成仙寿”。如何能宝“精”呢?《注》中说:“夫欲宝精,百善当脩,万善当备,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羿,苄有余数,精乃守之”。又说:“精并喻像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燥干”。这是《注》中所讲“生道”的内容。 (责任编辑:梦仙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