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鲁与《老子想尔注》
注者 “想尔”究竟是谁?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中说:“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外传》及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均说:“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宋谢灏《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俱引杜光庭语:“汉张道陵《想尔》”。以上记载,或说“想尔”即张道陵,或说即张鲁,或说是刘表。哪一个说法对呢?据《后汉书·刘表传》中说,荆州刺史刘表“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母闿、宋忠等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刘表尚儒术,不可能作此抵毁五经之《老子想尔注》。那么作者是张陵还是张鲁呢?我认为明《正统道藏》中正乙部《传授经戒仪注诀》对这一问题最有订正价值。该道书在《序次经法第一》中说:“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肯定了张鲁是《想尔注》作者。按《传授经戒仪注诀》中,称《想尔注》为《想尔训》,列:“太玄部卷第五《老君道经上想尔训》;太玄部卷第六《老君德经下想尔训》”。最早将道教经书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的是南朝刘宋的陆修静⑸,继而增加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等四辅,合为七部的是南朝梁的孟安排⑹。所以我认为《传授经戒仪注诀》的作者可能便是孟安排。在孟安排之后,唐张万福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在“道德经目”下列有“《想尔注》上下二卷”,但在后文解说中却并未谈及《想尔注》作者问题。而前者提《想尔训》,后者提《想尔注》,提法不一,故我推断《传授经戒仪注诀》作者非唐张万福,而是南梁孟安排。《注诀》作者是读过《想尔注》的,在《序次经法第一》中说:“初回之伦,多同蜀浅辞说切近,因物赋通三品要戒,济众大航,故次于河上。河上、想尔,注解已自有殊,大字文体,意况亦复有异,皆缘时所须,转训成义。舛文同归,随分所及,值兼则兼通,值偏则偏解,偏解终还于兼”。意即尹子《中经》、河上公《章句》在《想尔注》之前,三者在文体及注解上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现在将河上、想尔两注加以对照,确实两注有所同有所不同,前者多谈哲理,而后者多谈炼养。我之所以在这里探讨《注诀》的作者及其对经法序次的解释,因为我觉得《注诀》是我们肯定《想尔注》作者的可靠史料。南梁(公元502试557)与三国时间相隔不远,孟安排又是深研三洞经书的大法师,他读过《想尔注》,所以我认为《注诀》之说较为可靠,即系师张鲁“托遘想尔”,“托”即指假托天师张道陵的名义,而为《老子五千文》作注解。唐玄宗、杜光庭等之所以说是张道陵作,也是依据张鲁托言张道陵注所致。总之,我认为《想尔注》的作者为系师张鲁。张鲁托言其祖张道陵所注,用意在成一家之学并承继道统而已。
张鲁为什么要作《想尔注》呢 ?东汉末,张修、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天师道),皆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但《老子道德经》乃是道家学派的哲学著作,与崇奉神仙的道教,在实质上有所不同。为了依附黄老,便不能不用五斗米道(天师道)的信仰,对经文作修改并另作解释,使之适应自己的需要。因五斗米道当时亦秘奉《太平洞极经》(即《太平经》),故在为《老子五千文》另作注解中,便融入了《太平洞极经》中的宗教理论与社会政治思想。如在宗教方面强调奉道诫、炼养、积善成功、积精成神;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强调要致太平,提倡封建道德,轻王重生等,便都是与《太平经》教义相同的。所以张鲁作《老子想尔注》,是托奉老子之道,而实演五斗米道(天师道)之宗教。
三、《想尔注》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及其社会政治思想
由于《老子想尔注》是五斗米道 (天师道)的重要秘典,因而是我们现在了解五斗米道(天师道)内容最直接、最宝贵的资料。
(一)、在宗教信仰方面:
(1)、推尊太上老君和黄帝为崇高之神。《想尔注》中说,“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在《太平经》中,尚无“太上老君”名称,更未说“聚形为太上老君”。这是在信仰上的一个发展。黄帝也是被崇敬的神,《想尔注》中说,“黄帝仁圣知后世意”,“人不解黄帝微意……而恶心不改,可谓大恶也”。但黄帝不如太上老君尊高,《想尔注》中说:“道使黄帝为之”。这样,天师道所信仰的最尊神便是太上老君。 (责任编辑:梦仙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