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重生:天师道重“生道”。《想尔注》把《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公乃王,王乃大”,改为“公乃生,生乃大”;把第二五章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字均改为“生”,《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这个“生”,如生长、生命、生存,都是道的派生物。《想尔注》中说:“道重继祠,种类不绝”。这是主张多生育,因汉末地广人稀,国以人多为富,故产生了这种主张。《注》中又说:“和则相生,战则相克”,“五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光尘也”。这是说“和”利于“生”。又说:“多知浮华,不知守道全身,寿尽辄穷;数数,非一也。不如学生,守中和之道”,这就是要学“生道”,争取多生、生存,甚至长生。按《太平经》中说:“夫天道恶杀好生”。也是重视“生”。
从《想尔注》的宗教信仰及社会政治思想看,其要旨与《太平经》基本上是一致的。
四、《想尔注》在传授经戒中的地位
道教规定道教徒必须 “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⑺。研习经文便包括研习经、戒及仪法。由于道教以老子为宗师,认为“师体周币,道成特高”⑻,所以把诵习《道德经》放在首位。由于重视《道德经》,自然也就重视对《道德经》的注解。《传授经戒仪注诀》列举了道士应诵习的十卷经目:“太玄部卷第一:老君大字《道经》上;太玄部卷第二:老君大字本《德经》下;太玄部卷第三:《老君道经》上、《道经》下、河上公《章句》;太玄部卷第四:《老君德经》上、《德经》下、河上公《章句》;太玄部卷第五:《老君道经上·想尔训》;太玄部卷第六:《老君德经·下想尔训》;太玄部卷第七:《老君思神图注诀》;太玄部卷第八:《老君传授经戒仪注诀》;太玄部卷第九:《老君自然朝仪注诀》;太玄部卷第十:《老君自然斋仪》”。在尹喜所出老君大字《道德经》⑼之后,便是河上公《章句》及《想尔注》,足见五斗米道(天师道)是把《想尔注》摆在很重要的位置的,是道士所必须研习的道书之一。唐玄宗时,张万福天师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策略说》,列举了说经演戒的目录序次,在“戒目”中列有“想尔二十七戒”,注“此文太上高玄法师所受”,在“道德经目”中列:“《道德》上下二卷;《河上公注》上下二卷;《想尔注》上下二卷;大存图一卷;《传仪》一卷;《朝仪》一卷;《斋仪》一卷;《老君西升》一卷;《妙真》上下二卷;《内解》二卷;《节解》二卷;《高上传》一卷,《无上真人传》一卷;紫虚箓一卷”。《老子想尔注》在这个经目中也居于很重要的位置。唐以前道教内对传授上述经文,规定了一套仪制,以渲染其隆重与神秘。《传授经戒仪注诀》中说:“存思有法,授受有科,朝礼斋请,悉有仪制,究此十卷,自足兼通”,还规定“受经之时,勿妄请问”。《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中还规定:“传道皆须共立盟誓”、“诸经所明莫得详究”。这些都说明唐以前道教非常重视这些经戒。
考道教之有戒律,亦始源于《老子想尔注》。明《正统道藏 ·洞神部·戒律部》中有《太上老君经律·道德尊经想尔戒》,这是道教最早的戒律。全文为:
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 (此上最三行)
行无名,行清洁,行诸善。 (此中最三行)
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 (此下最三行)所定九行,其含意与语词,均来自《老子想尔注》。这也就是说,《老子想尔注》是《道德尊经想尔戒》的依据。《想尔注》派生《想尔戒》,《想尔戒》又经后世演绎推行而为《道德尊经戒》、《太上经戒·老君二十七戒》由此更可见《老子想尔注》在早期道教经戒传授中的重要地位了。
综上所述,结论是:《老子想尔注》是五斗米道 (天师道)的重要秘典,其作者为张鲁;《老子想尔注》系用五斗米道(天师道)的宗教思想修改和注解《老子道德经》,以宗教经戒、修练之说代替了道家学派的哲理;《老子想尔注》是道教戒律的本源。
注 释
⑴见《正统道藏》百五四册、洞真部记传类,又见敦煌天宝十年系师定本《道德经》写卷,上题“太极左仙公序系师定河上真人章句”,“《五千文》上下二卷合八十一章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因“三十辐”省写为“卅”,故少一字。 (责任编辑:梦仙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