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印度教
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的印度教君主立宪国,印度教曾是尼泊尔的国教。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印度教国家,尼泊尔国内最大的特点就是庙多神多,走在尼泊尔的大街小路上,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真可谓“庙宇和房屋一样多”。
在尼泊尔共有3亿3千万位神祇,比全国人口还要多。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建筑是尼泊尔旅游的一大特色,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中世纪的古城、精美的雕刻。
尼泊尔
铜雕佛像
印度教在尼泊尔的流传比佛教晚,大约在李查维时期开始在尼泊尔传播,但是后来逐渐成为尼泊尔居优势的宗教。与此同时,佛教依然盛行,两种宗教和睦相处,并行不悻。历届统治者虽然都是印度教徒,但大多数都支持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发展。
例如,据流传的碑文记载,公元7世纪时的纳伦德拉·德瓦国王是一个印度教徒,以湿婆为主神,但据中国文献记载,这位国王也是一位胸前佩戴佛像的虔诚的佛教徒,他曾以极大的敬意接待我国佛教游僧,带他们参观王国内的佛教寺庙。
但是,到公元8世纪时,当时的尼泊尔国王把印度的婆罗门商揭罗(Mara,公元700—750年)(中世纪印度教著名哲学家,吠擅多哲学派别的创始人,著有《梵经注)(Braasutra BasVa)等。)请到尼泊尔大力传播印度教,排斥佛教,使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到公元14世纪,从马拉王朝的贾亚斯蒂提·马拉(Jayasthiti MalU开始,统治者给人民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迫使他们遵从印度教种姓结构社会制度。
18世纪中叶沙阿王朝统一尼泊尔,把笃信湿婆的瑜办行者戈拉克纳特(Gorakhnath)神化并奉为沙阿王朝的保护神,印度教种姓社会化的趋势更加强。拉纳家族统治时期,历届拉纳首相不断加强尼泊尔社会的种姓差别,提高统治种姓的财富和权力。自此,印度教在尼泊尔社会中的支配地位更加巩固。
印度教在尼泊尔
尼泊尔宗教之印度教
印度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和香那教的某些教义经过改革而成的,大约初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公元8至9世纪时流行于印度。印度教没有正式的教义,没有统一支配的组织,唯一遵从的就是《吠陀经》以及《往世书》、《奥义书》及《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两大史诗。
可以说,印度教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渴望基础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印度教分为6派,即(1)崇拜毗湿奴派,(2)崇拜湿婆派,(3)拜力派(把沙克蒂IShakti,原始力量」作为女神崇拜),(4)象头神(智慧神)崇拜派,(5)太阳神崇拜派,(6)众神崇拜派。尼泊尔的印度教徒主要崇拜湿婆(大自在天,即毁灭之神)。毗湿奴(遍人天,即保护之神)、沙克蒂(即原始能量)和象头神(即智慧神),并且崇拜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可婆罗多》中的英雄。
尼泊尔之旅
宗教神庙林立的尼泊尔
印度教的基本特点是尊崇《吠陀经》,信仰神,强调宗教仪式,接受经典中规定的规范,相信宗教教师,接受并烙守种性制度的社会秩序。但是,种姓制度和种姓意识在尼泊尔的印度教徒中不像印度的印度教徒中那样严格和强烈。在尼泊尔,印度教主要在上层种姓婆罗门和切特里、某些尼瓦尔族人以及特莱平原居民中流行。
(责任编辑:zhouman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