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祭祀一般在寺庙或工作场所举行。印度教的寺庙遍布各地,各派庙宇安置各自崇拜的神像;除每天有日常的行事外,每逢节日,祭司颂声不断,教徒纵情歌舞。神像出巡时,锣鼓喧天,倾城列队参加(这是教徒的义务)。庙宇中一般都供养人数不等的祭司和一般神职人员。庙宇或道场的周围还聚集着大批圣徒、苦行僧、游方僧、星相家、占卜者、相面手、巫师和舞姬等。庙宇不仅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处所,而且是政治、文化和商业活动中心。
节日
印度教有几个为所有教派共同承认的节日,也有一些节日只是为某个地区、某个教派或某个寺庙所奉行。
春节
亦称洒红节。印度最大的节日,在公历2~3月间的满月日举行。祭祀的意义各个地区有所不同:在西印度,是农民庆祝五谷丰收;在马特拉,是纪念战死的英雄;在孟加拉,是崇拜黑天的活动。届时教徒们唱歌跳舞,互撒红水,表示庆祝。
新年
印度新年的开始,在公历10月中。传说是毗湿奴为了怀念吉祥天女而赐与吠舍种姓的节日。俗称商人躲债节。在节日期间要穿上新装,亲友间相互问候,馈赠礼物,还要燃放爆竹,以示弃旧迎新。
难近母节
亦称九夜节。纪念难近母战胜牛魔的节日。在古代,常是王公出征邻国的吉祥日子。祭祀的方式各地不一。有的男女信徒均可参加,有的只允许妇女参与。前8日在家庭或公共场合举行一些简单的仪式,选择一个处女作为崇拜的对象,或者在第5日选择9个处女集合一起崇拜。第9日,下层种姓要宰水牛,供奉难近母。
双十节
公历每年5~6月间在恒河中沐浴,认为可以免除秽语、谎言、诽谤、骚语、盗窃暗害、盲从、贪欲、恶念、愚妄等十大罪恶。
乘车节
公历6~7月间在东印度奥利萨邦的普里城扎格纳特寺举行活动。届时,从普里抬出扎格纳特的神像,放在高达数米的车上,绕城数匝,在离宫安置14天,供人崇拜,以后再送回原寺。毗湿奴派教徒认为朝拜扎格纳特可以免除轮回之劫,过去有些狂热的信徒常投身于车轮之下,让车轮活活压死,以示虔诚。
与中国的关系
根据最近中国考古发现并参证历史文献,可以推断印度教及其前身婆罗门教传入中国大概有四条路线:①由印度科罗曼德耳海岸,经马六甲海峡、马来群岛到泉州、广州等海港;②由印度阿萨姆通过缅甸进入云南及西南各地;③丝绸之路,即经克什米尔、葱岭,沿天山南北两路,至阳关和玉门关;④由印度经过尼泊尔,越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的古道,这也是印度佛教直接传入西藏的路线。
根据《唐大和尚东征记》所载,在唐代,广州就已有印度教寺庙。而泉州的印度教寺庙则可能在北宋时建立。在泉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见到大量的石制林伽,还有印度教主要神□的石刻造像,雕像,如毗湿奴、湿婆、黑天、婆婆娣、吉祥天女、诃奴曼、迦楼那、人狮等。另外,有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神话中的浮雕,泰米尔语的铭文和菱形的石柱等。在新疆克孜尔和敦煌石窟可以见到印度教神话的壁画、神像等。可见印度教的几个主要教派都在中国有所传播。
在汉文、藏文的大藏经中,特别是密教部分保存着大量有关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史料。中国古代僧人、旅行家和使节去南亚、东南亚地区访问后所作的大量记录以及一些在印度已经失传,但在中国仍有译本保存的印度教经典和哲学著作,如自在黑的《金七十论》(真谛译)、慧月的《胜宗十句义论》(玄奘译)等,均可了解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7世纪,玄奘曾应东印度王尸鸠摩之请,将《道德经》译成梵语,在印度传播。中国的道教与印度教的密教有过交流的历史。印度密教经典《度母秘义经》、《摩诃支那功修法》、《风神咒坦多罗》、《须弥山坦多罗》等皆称密教修行法之一的“支那功”是向中国学习的。传说印度密教著名大师殊胜为了学习“支那功”而到中国。据泰米尔文密教文献,南印度密教的18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中有两位来自中国。他们的泰米尔语名字分别为博迦尔和普里巴尼。约在公元 3世纪在印度伽耶等地传播道教医学和古化学,写过禁咒、医术和炼丹术的著作,在印度化学史和密教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道教和密教在修行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颇多相同之处,如密教认为,世界是由男女和合而产生,道教也有阴阳抱合之说;道教和密教都重视精神和肉体的修炼,密教的修行法中有双身,道教则有合气之术;两者都从事内丹、外丹的修炼,道教认为是长命术,密教则认为是保持肉体的不朽之术。 (责任编辑:梦仙庵)